C23法学教育实践基地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首页  基地概况  规章制度  基地动态  见习实习  模拟审判  法律援助  地方立法  研讨交流  在线咨询  常用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规章制度>>正文
站内搜索:

肇庆学院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建设指导意见
2013-09-21 11:02  

肇庆学院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建设指导意见

肇学院[2014]29号

 

实验课程体系体现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及本专业培养目标,它是实验教学体系的核心要素,以学习实验技术理论和培养知识应用和创新能力为主要任务,是实验内容有机联系的课程组合系统。实验教学课程体系是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组织和管理实验教学的主要依据,是监控和评估实验教学质量的基本教学文件,也是实验室建设的前提和基础。为进一步提高我校实验教学质量,根据学校《肇庆学院关于2012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设的指导性意见》、《肇庆学院实验教学管理办法》以及《肇庆学院关于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结合实际,现提出以下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

以科学的教育思想观念和人才培养理念为指导,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为核心,以满足学生就业、创业、升学所需的实验知识和素质为目标,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根据学科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结合我校实际,打破原有的实验教学附属于理论教学的旧框架,按照实验教学基本内容与人才培养要求独立设置实验课程,新建实验课程,完善实验课程内容,强调基础实验技能、实验方法与素养以及个性化、创新精神协调发展的培养宗旨,构建既与理论课程体系有机结合又相对独立的实验课程体系,全面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二、基本原则

实验课程体系的构建涉及实验课程内容的组织与结构的整体优化,要针对本单位的教育对象、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等特点,客观科学地加以分析论证,遵循一定的基本原则。

1. 加强基础实验技能训练的原则

没有基础就没有上层建筑,没有基础实验技能也就谈不上综合实践能力和研究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将基本实验技能的训练贯穿于整个实验教学过程中,并落实到每个具体环节,切实做到夯实实验基础。

2. 创新性原则

实验与创新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学生掌握一定的基本实验技能之后,就要有意识地实施创新能力培养计划,实验课程体系中的创新性原则就是要体现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性实验项目。

3. 整体优化原则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打破课程界限,整合实验课程内容,正确处理好不同阶段,不同层次实验内容的关系;优化实验课程体系,构建与课堂理论教学相辅相成、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的“一体化、分阶段、多层次、同平台”的实验课程新体系。

4. 可行性原则

以现有基础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依据,坚持适应性与前瞻性相结合,把课程体系的先进性与实施的可行性紧密结合起来统筹考虑,制定切合实际,又有发展余地的实验教学课程新体系。

三、基本建设模式

从人才培养体系整体出发,建立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分层次、多模块、相互衔接、整体统一的与理论教学既有机结合又相对独立的科学系统的实验教学体系。实行“1+3+3+1”的实验课程体系建设模式,所谓“1”指“一体化”,即打破原有的实验课内容按二级学科分块的实验教学体系,实验内容的整合建立在二级学科之间相互交叉、综合、融会贯通的基础上。“3”指 “三阶段”,即实验教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采取阶段性培养措施,对不同阶段设定不同的具体培养计划,分阶段设置实验课程,可分别设为基础训练阶段,综合提高阶段,研究创新阶段等彼此联系又依次递进的三个不同阶段的实验教学。基础训练阶段,主要是基于基础实验课程的学习及加强学生实验基本功的训练,重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科学实验的态度;综合提高阶段,主要是以专业实验课程为主,重点培养学生利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创新阶段,是以科研第二课堂以及开放实验室等方面相互结合的开放式实验教学来完成培养任务,包括学生的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各类实验技能大赛以及学生的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等,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3”又指 “三层次”,即在上述三个培养阶段的实验项目又分三个不同层次,对每一阶段的每一门实验课程分层次设置实验项目,即基础性实验层次、综合设计性实验层次和研究创新性实验层次,且不同培养阶段的实验项目侧重层次不同。基础性实验项目强调验证性方面的教学,其特点是对理论课内容通过实验的方式再现,需要学生掌握基本实验方法和实验手段,掌握一般仪器仪表、软件等工具的使用,加深对基本原理的理解;综合设计性实验项目提倡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综合运用多个学科知识或使用不同实验操作方法展开实践活动,并与科研、工程和社会应用相结合,强调学生综合能力及综合素质的提高;研究创新性实验项目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选择实验内容、自主安排实验过程、自行分析实验结果,在更加自由开放的环境中进行实验活动。“1”又指“同一平台”,主要体现在同一门实验课程可以针对不同的专业要求,设置不同的实验项目,构建校内统一的教学平台。

四、基本要求

1.实验课程体系原则上由基础训练型实验课程、综合提高型实验课程、研究创新型实验课程等三阶段彼此联系、循序渐进的课程构成。

2.要重视实验课程体系的优化,打破原有的层次混叠、重复设课的方式,将目标基本相同、门类相近的实验课程合理地进行全面规划,重组优化和整合,体现多层次的交叉与综合,避免因人、因场地、因设备设置实验课程和实验内容,降低培养目标的要求。

3.新构建的实验课程体系中,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课程占有实验课程总数的比例达到80%左右,其中单独开设的实验课程均应开设至少1个以上具有专业特色的综合性或设计性实验。

4.基础训练型实验课程要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开设选修实验项目,使学生经过实验训练后能有效地接近培养目标。

5.实验学时数在18学时及以上者,应独立设课。

五、加强实验教学管理

(一) 制定科学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

1.各学院要根据2012版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情况,分专业制定既与课程理论教学相结合,又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鼓励实验教学独立设课),重点突出培养学生的良好基本实验技能和知识综合运用能力。

2.加强知识运用的前后联系和横向联系,增加独立设置的实验课程数量,对实验内容、实验方法和具体要求进行适当调整和综合,培养学生系统地、连贯地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各学科相互间的有机联系,积极开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实验方法。

(二)制定科学的实验教学大纲

实验教学大纲是实验教学的根本依据,是开设实验课程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实验教学的目的、基本内容、基本要求和实验学时分配、教学方式、教学环节的安排以及成绩评定等内容,实验教学大纲的拟写, 要经过反复的集体讨论与修改, 并充分结合我校多年实验教学的经验与改革成果,反复研讨论证与严格的审查, 避免因个人拟写而带来的不足。

修订实验教学大纲要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1.以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和方法为中心,以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科研水平、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目标。

2.精选基础性实验项目。对传统基础性实验项目进行重新设计,删除部分相对陈旧和重复的简单验证性实验,精选有利于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经典性实验项目,并确保这些项目100%开出,为后续实验项目的开设打下良好的基础。

3.注重设置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同时注意增加部分选做实验项目,使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与学生的科研科技创新活动、毕业论文结合起来,与教师的科研结合起来。

4.实行实验教学大纲外审制。教学大纲修订完成后,经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审核,院长批准后报教务处,教务处将组织专家复审。

 (三)加强实验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实验指导教师队伍素质是改革实验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可以人事制度改革为契机, 通过“稳定、调整、引进、培养”等措施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素质高的实验教学队伍,以保证实验教学质量。

1.进一步加强实验管理队伍建设,通过培训、考核等措施提高实验管理人员的素质,建立一支优秀的实验管理队伍。

2.将实验教学教师与理论教学教师打通,建立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实验教师队伍;建立实验教师优选与淘汰机制,不断提高实验教学师资队伍的水平。

3.制定激励措施,引进或鼓励一些高学历、高职称的人才充实到实验教学师资队伍中去,以逐步改善整个队伍的结构。

4.要进一步明确实验教师的职责,加强对实验教师的管理和考核。

(四)加强实验教学研究,改进实验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与手段都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实验教学方法是保证实验课程体系顺利运行的重要手段。

1.实行实验教学研究(改革)立项制度。

2.重视实验课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及网络化信息平台的建设。建立网络实验平台形成虚拟实验室、虚拟仪器和仿真实验平台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验教学效果。

3.及时将实验教学改革成果和学科最新科研成果融入教学中更新实验教学内容或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掌握实验知识和实验技能的同时,及时了解相关学科领域最新的科技动态,综合现代科技发展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学科知识的能力。

(五)优化实验教学环境

1.领导重视。实验课程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实验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 多个内容,亟需领导高度重视,对建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主要阻力及问题进行分析并研究对策,亲自协调解决有关难题,并制定有关激励政策以鼓励教师积极投身到实验课程体系改革中去,形成全校上下重视实验教学和学生实验技能培养的良好氛围。

2.管理服务。在实验课程改革过程中,职能部门之间、学院之间、跨学院教师之间的协调配合是极其重要的。教务处应积极协调各方面的力量,组织交流活动,促进相互之间的沟通、协作和配合;资产管理处应按实验教学的要求有计划地配置实验仪器设备。

3.加强实验教学运行环境建设和管理,进一步提升实验室开放力度和文化建设水平,优化实验室环境,确保实验教学运行质量。

(六)强化实验教学过程管理,切实保证实验教学质量

1.实验教材、指导书

根据实验大纲要求,严格按照学校教材选用规定,优先选用近三年出版的省级及以上获奖教材、统编教材、立项教材或国内重点大学通行的优秀实验教材;或根据实验教学实际需要,配合实验课程体系的改革,根据整合、调整后的实验项目,编写实验讲义或教材。其中,新的实验教材要在形式和内容上更加注重体现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先进性。

2.实验准备

实验教师要认真备课,提前准备,预做实验,并检查学生预习情况,确保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3.实验指导

在实验过程中,实验教师要精讲多练,认真巡查学生操作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尊重学生独创精神,鼓励学生进行研究和探索。

4.实验报告

实验教师要高度重视实验报告在实验教学中的作用,严格要求,认真批阅,并将实验报告成绩按照一定的比例记入学生课程成绩。

5.实验考核

(1)实验课程的考核内容包括实验理论和实验操作两部分,课程总评成绩评定由考核成绩结合平时成绩综合确定。

(2)课程实验是课程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实验总成绩应计入课程总评成绩。

(3)采取多样化的考核和评价方式,加强对学生实验技能、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核。

六、建立实验教学质量监控制度

各教学单位应重视实验教学质量监控和实验教学的规范管理,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建立实验教学公开课制度,领导、督导人员听课制度,学生评教制度;有计划地安排时间深入实验教学第一线,通过听课、检查、抽测学生实际实验(实习)情况等方法,加强实验教学过程和教学质量的检查监控工作,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总结经验,积极推进实验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改革,不断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一)实验教学检查制度

1.日常检查。实验教学质量检查的日常工作在各院(系)主管领导的领导下,以院(系)为单位进行,且将其纳入各院(系)每学期工作计划。教务处负责督促和协调。

2.定期检查。每学期要分别在开学初、期中和期末开展实验教学检查,开学初实验教学检查的内容主要是实验教学准备情况,期中和期末实验教学检查的内容主要是实验教学运行情况、教学效果与考核情况。

(二)建立实验教学督导制度

成立学校实验教学督导组,由学校聘请若干名治学严谨,实验教学丰富,责任心强的人员组成。实验教学督导员不定期到实验室听课或检查实验室工作情况,为实验教学改革提供指导性建议。

(三)实验教学质量评价制度

建立实验教学质量评价制度,学校每学期组织学生评教、同行评课、专家评分、有关职能部门领导干部对全校实验教学质量进行全面评价。通过评价,客观衡量我校实验教学的整体实力和水平,找出问题所在,研究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措施,总结和推广先进经验。

1.实验教学听课制度

院(系)和有关职能部门领导、教学管理人员每人每学期至少听2-3次实验课,实验人员在实验室主任主持下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相互听课活动。

2.学生评教制度

在对实验教学质量的检查、评价过程中,组织参加实验的学生进行实验教学质量评价。凡参加实验的学生均有权利和义务对实验教师开展评教,凡承担实验的人员,均要接受学生的评议。

(四)评价结果的使用

评价结果应直接反馈给校、院(系)领导和教师本人,以激励先进,督促后进、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实验教学检查结果作为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纳入学院教学工作年度考核结果。

 

关闭窗口

肇庆学院法学教育实践基地网 版权所有